请先登录

确定取消

资讯中心 news center

专题报道
当前位置: 资讯中心 > 专题报道 > 聚焦报道

当人工成本攀升时

发布时间:2019-01-28 来源:李晓燕

标题背景.jpg

一直以来,凭借劳动力丰富的优势,中国被赋予世界最大鞋类制造国的标签。然而随着中国经济多样及持续发展,人工成本上涨,劳动力优势开始丧失,这一现象不可避免的波及到制鞋行业,比如世界知名运动品牌把更多的亚洲制造业务从中国迁往越南或其他劳动力较廉价的国家。据悉,中国的鞋类制造商一直是耐克最大的合作伙伴,但在2010年之后,耐克最大的合作伙伴易主,由越南取代中国。除此之外,我国制鞋企业也酝酿着产能转移。记者了解到,2008年至2011年,珠三角地区代工企业掀起了一阵转移的热潮,其中制鞋企业尤为突出。


时过境迁,虽然劳动力成本的话题已是老生常谈,但是劳动力成本上升却不是过去式,直到目前这种现象依然持续而鲜活地存在着。虽然制鞋企业外迁的情形仍时有发生,但更多的企业还是选择留在了国内,并在越发艰难的环境下谋求出路,为制鞋行业添了新颜。



■ 现状:劳动力优势丧失,工人出逃制鞋业


工人薪酬快速增长

网络上集结了各种关于劳动力成本的调查,例如根据欧洲商情市场调研公司的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制造业工人平均时薪上涨至3.6美元,较2011年增长了64%,是印度工人平均时薪的5倍多,也超过了南非和葡萄牙。在成本上升过快的压力下,台资企业兴昂国际有限公司下属子公司东莞兴昂鞋业有限公司于2016年初宣布停产。兴昂国际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主管钟伟杰对此曾解释:“除去社保和公积金,我们的人工成本这几年来每年涨幅是10%。我们的社保、养老保险的员工覆盖率几乎是100%,公积金采取的是自愿购买原则,但也几乎所有员工都要。所以这样算下来,我们这两年人工成本上涨很快,涨幅大概是15%左右。”


在2017年底,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研究中心(CNSE)与英国海外发展研究所(ODI)共同开展的“推进经济转型——中国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和走出去调研”智库旗舰调研报告发布,报告显示,在过去的三年里,年均工资增长率达到10%至20%,劳动力成本上涨已成为大多数企业面临的头号挑战。


用工成本每年都有所提升,这是一种趋势。广州履朴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曹中华对此表示,近两年工人的工资水平,特别是广州地区工人的工资增长较高,而鞋的价格却没有呈现较大的提升,用工成本增长的加速度为企业增添了些许负担,企业利润空间进一步压缩。他坦言:“就我们公司而言,固定工人综合下来的工资就达到了6000元以上。”曹中华总经理还介绍了这样一种现象:“有的工人缺乏契约精神,中途说走就走,这种不具稳定性的工作状态让企业难以对工人进行相关培养。因此有些工厂灵活用工,在订单数量多的时候临时聘用技术熟练的工人,而这些工人的工资动辄达到上万元。”


招工难助推企业用工成本增长

在工人薪酬增长导致鞋企用工成本大幅提升的同时,鞋企招工也陷入了较大的困难。根据浙江红蜻蜓鞋业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徐威介绍,随着时代的变迁,劳动者越来越年轻化,与之相应的是更好、更高的教育和学历背景,因此他们选择职业的空间非常大。不仅如此,目前我国服务业呈现快速发展的势头,在多种多样的就业选择条件下,年轻人更偏向于丰富多彩的服务业,从而止步较为枯燥单调的制造业。另一方面,以往江浙、上海、广东等沿海一带迅猛发展,内地劳动者选择就业于他乡,但现在安徽、江西、贵州等内地省市陆续发展,并为劳动者创造了较多的机会。一些劳动者更愿意留在当地,在家门口施展抱负。


广州翔友鞋业有限公司总经理何义则介绍到,制鞋工作加班时间长、比较辛苦,35岁以下的年轻工人对其避而远之,所以目前制鞋工厂的中坚力量集中在40岁左右较为年长的工人,然而在这群工人之中,一部分由于家庭的因素不愿外出打工,这一连环的矛盾可以说让制鞋企业雪上加霜。


从种种现象中可以看出,制鞋业逐渐丧失优势。为了吸引劳动力留在单位,企业不得不通过提高工资、改善用工待遇吸引劳动者。但是这样一来,企业的用工成本又会增加。并且,春节后的“用工荒”、“招工难”似乎成为制鞋企业的家常便饭。为找到足量的工人,这些企业迫不得已的降低招聘条件,聘请无相关工作经验的劳动者,或者增加福利待遇吸引应聘者,从而增加了企业的隐形用工成本。



■ 思考:人工成本上升是趋势

针对工人成本上升的问题,福建省晋江市陈埭登云鞋服有限公司开发经理王乐生说道:“制鞋行业经过多年发展,渐渐归于理性化。也许国内制鞋企业往年凭借廉价劳动力的优势获得一定时间的发展,但这种情况在目前基本快要消失殆尽。工人成本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提高,是合理的,这也从侧面反应制鞋行业的发展正在向成熟的路上行进。”


并且放眼东南亚,越南、柬埔寨、缅甸等国家的工人工资虽然远低于中国工人的工资水平,但也同样的呈现增长趋势。据悉,柬埔寨劳工咨询理事会在2018年10月5日下午最后一次会议通过了柬埔寨制衣和制鞋工人最低薪资标准。按新规定,从2019年1月1日起,柬埔寨制衣和制鞋工人薪资每月增加至182美元(约1250元),与目前最低薪资标准170美元相比,将上涨7%左右。此外,该国家总理洪森此前还承诺,到2023年,工人底薪将增加至250美元。同样的,越南《西贡解放日报》7月13日报道,截止到今年上半年,越南工人月平均工资为553万越盾,折合美元约为240美元,而在2017年发布的《中国企业-劳动力匹配调查报告发布》中,越南工人的平均工资为206美元,可见与今年的240美元相比上涨了16.5%左右。


对于东南亚工资成本日益高涨的现象,苏宁金融研究院特约研究员江瀚发表了相关文章,其中一部分大致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资本的逐利性推动了全球企业的四处转移,原先工业革命之初,工业企业都是从英国、德国、法国这样的老牌资本主义大国兴起,之后由于这些国家的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于是制造业开始向美国转移,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的劳动力成本也开始纷纷上涨,于是资本就带动着企业向日本、韩国等亚洲四小龙、亚洲四小虎国家转移,到了上个世纪80年代,这些地方的劳动力成本也上涨了,于是资本就随之来到了中国。在此之后,资本又接着向东南亚国家转移。


现在东南亚劳动力成本的上涨,在某种意义上将会给中国企业带来一定启示:依靠劳动力低成本的生产是不可持续的。中国企业即使把企业搬到了东南亚这样的低成本地区,然而不久之后也会不得不忍受劳动力成本快速上涨的压力。之前由于劳动力成本低廉,大批量的中国企业选择用低价劳动力替代先进技术,然而只有核心技术才是第一生产力,现在的中国企业必须认识到,只有把技术做好了,只有提升自己的自动化水平才是真正的基础,因为从全世界的范围来看,随着人类经济的发达,劳动力成本一定呈现快速上涨的态势。


是啊,人工成本上升是必然的发展趋势,转移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矛盾,但不能解决根本的问题。浙江红蜻蜓鞋业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徐威提到:“用工成本越来越高,不可逆转,唯有想办法应对。”



■ 应对:企业多样化操作

针对目前行业内的用工环境,福建省晋江市陈埭登云鞋服有限公司开发经理王乐生表示,这一阶段,企业应该改变思路,修炼内功,寻找自身特点和优势从而谋求长足发展。目前登云努力增加高品质、高要求的订单,通过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加营业收入缓解用工成本上升所带来的影响。王经理强调,制鞋企业一定要瞄准形势,找准自己的竞争力,切不能莽撞而行。


浙江红蜻蜓鞋业股份有限公司的做法是提前做好预算,每年的用工成本控制在营业额的8%~12%之间。该公司副总裁徐威还介绍了三种应对方式:改变生产模式,创新生产工艺,优化生产流程。将原来大的生产线转化成小的生产线,降低劳动者人数,并提高劳动者的工作效率。据红蜻蜓介绍,原来一条流水线的工人数量为70人左右,经过调整优化,现在流水线的工人数量降至50人左右,人均效率呈现20%~30%的增长,虽然工人工资增长了10%,但实际上产品的最终成本并没有增加;实行模块化的弹性生产,灵活安排工人:当订单较多时,相应的生产线上多用工,当订单量少时,反之。为此红蜻蜓培育了一批多能工的队伍,即一个人可以操作不同种工序,且适应了产品变化迅速的节奏;随着智能制造的发展,许多先进的智能设备面世。红蜻蜓引进意大利等国家的设备,与国内机器人公司合作,采用机器代人的方式减少用工人员,降低用工成本。据了解,红蜻蜓经过对智能机器的持续投入,这几年净减少400名员工。红蜻蜓在行业内较早的启用自动上胶的前帮机、中后帮机,效率提高50%以上。在裁断工序方面,红蜻蜓引进智能机器实现自动裁剪,不仅提高效率,同时也避免了工人手工操作过程中产生的材料浪费,降低了材料成本。


浙江红蜻蜓鞋业股份有限公司制鞋车间.png

浙江红蜻蜓鞋业股份有限公司制鞋车间


广州翔友鞋业有限公司也在更新机器设备,取代人工操作方面有所行动,据该公司总经理何义介绍,目前公司的自动化实现程度在30%至40%的左右。例如,电脑针车取代传统针车,通过编程、自动化操作,生产效率提高了50%左右。面对用工成本增加及招工难的问题,何义总经理还提出了化整为零的应对措施,他认为这是制鞋业的一种良好趋势。他说道:“原来工人集中在一个厂内进行生产,现在我们把重要的制鞋工序留在本工厂,缝帮等其他工序派至周边的村镇上,组织当地工人完成生产,这样一来用工数量得以保证,这些工人还可以在自己家吃住,从而给企业省去了提供工人食宿的费用,降低了用工成本。”据悉,何义除了在广州有两家工厂外,也在工人薪酬水平较低的内陆江西省萍乡市设立了自己的工厂,在萍乡他同样实行化整为零,本工厂工人数量大概在几百人左右,而加上周围镇上的工人则有了2000的规模。他坦言:“如果只在市区招工,工人局限于在市区本工厂工作的话,我们根本难以招到2000名工人。” 


广州翔友鞋业有限公司车间场景

向内地转移的不仅只有广州翔友鞋业有限公司,据第一财经报道,东莞永都鞋业有限公司3年前在贵州六盘水开设分厂。该公司总经理徐文雄3年前去贵州六盘水工业园考察时,当地工人的月平均工资为1800元至2000元,那时,东莞工人每月的工资在3800元至4000元之间,即六盘水工人的月工资为东莞工人月工资的一半。至今天,六盘水工人的月薪为2800元至3000元,而东莞工人的月薪为5000元左右,六盘水相对于东莞的工人成本优势依然存在。


广州履朴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则将用工规模缩小至一定范围,曹中华总经理讲到:“实现工贸一体化对于我们来说已经具有较大难度,因此公司集中精力进行鞋类的设计研发,发展品牌,做更有深度和广度的内容,制鞋环节则与制鞋工厂合作,由其贴牌加工。对于小量的创意类的鞋子仍由我们自己做,而较大量的、相对常规的订单,由合作工厂来生产。”


广州履朴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产品.jpg

广州履朴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产品



■ 趋势:制鞋自动化、智能化正风行


企业涉足自动化、智能化

在制鞋企业多样化的应对策略中,自动化、智能化的探索成为推动企业良好发展的有效选择,也是一种发展风向。自动化、智能化在制鞋行业中并不陌生。据悉,康奈集团有限公司早在2009年就从国外进口切割机,切割机的整体功效相当于4个人的。而今年该公司又引进更为先进的切割机,在原来基础上可完全由机器排版,将进一步节省人工。同为浙江企业的巨一集团有限公司3年来投入近4000万元,引入3D打印机、全自动切割机、电脑激光机、电脑针车机等,机器化水平达到50%以上,为企业减少近千名用工。


浙江温岭也早早的开始了“机器换人”的脚步。温岭于2015年便制定出台《温岭制鞋行业“机器换人”推进机制创新实施意见》,对制鞋行业“机器换人”的示范项目进行资金补助。且在近期,温岭市启动了温岭鞋业优化升级十佳案例评选活动,温岭市福德隆鞋业有限公司和台州耐奇鞋业有限公司纷纷上榜,其案例也被刊登于温岭日报。根据相关新闻显示,温岭市福德隆鞋业有限公司于去年下半年尝试进行“机器换人”,至今年年初,车间内的老式针车得以更换,目前车间内的所有针车工人用上新的电脑针车设备。该公司董事长朱富德表示:“速度快、噪声低、操作方便,而且能自动断线,不像以前,需要一人一把剪刀,剪断线头。还有能自动绣花的针车,绣出来的花样整齐、美观,且成本低,一双只要几毛钱,要知道,以前难一点的花样,要人工慢慢磨出来,一双成本就要一元多。不仅如此,电脑针车的生产效率相比以前的设备高了不少,换上它们后,车间针车工可以减少三分之一。”除了电脑针车,该公司车间里的两条流水线今年也焕然一新。据了解,招工难是该公司更换设备的一项因素。“工人越来越难招了,人工成本越来越高,减少车间工人是企业生存基础,‘机器换人’是必然的。”朱富德说,“‘机器换人’后,不仅车间的生产效率提高了,员工减少后,留下的员工工资也上涨了,这是双赢的局面。”


台州耐奇鞋业有限公司的先进案例也刊登于报,据了解,该公司负责人阮春晖自去年开始,与来自江苏、台湾、意大利的3家公司合作,组建了一个十几人的技术团队,开始研发智能成型流水线。其中,意大利公司负责整个刷胶、喷胶环节的流程优化,台湾企业负责机械手方面的内容,而江苏的公司负责将流水线整个环节得以联动,目前研发工作已完成了50%左右。“智能制造是这几年的热门话题,鞋企工人越来越难招已经是不可逆转的局面,面对这一难题,我想到了用机械手来代替人工。” 阮春晖介绍,这条流水线研发成功以后,前段部分关于刷胶、贴底、压合、打粗、大底等几个环节将用8个机械手代替人工,预计可以将一条50多人的流水线减少到20多人,节省80万元至100万元的人工成本。


国内主要女鞋企业天创时尚在发布的2018年半年报中显示,报告期内,公司正式启动新一代的自动化智能生产线,从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三个维度将工业机器人应用于时尚女鞋量产中。通过“自动化”实现“机器换人”,减少流转流程,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劳动效率;通过“智能化”实现智能匹配数据、记忆存储、自动化高效处理等,智能生产线的启动与实施将有效地降低人工成本、有效缩短产品供应周期并持续提升产品效率、以及满足日益增加的个性化定制需求。据悉今年8月,天创时尚正式启动自动化智能生产线,率先将工业机器人应用于时尚女鞋的量产。天创时尚董事长李林向记者表示,开启智能生产线是应对生产成本上升和消费者需求变化必须做出的选择。


天创时尚自动化智能生产线.jpg

天创时尚自动化智能生产线


 制鞋自动化之企业谈

在制鞋自动化方面,广州履朴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曹中华发表了自己的一些见解。曹总经理认为,制鞋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且与服装制作不同,制鞋涉及的环节多样,很难脱离人工,目前有些企业的个别品类制鞋的自动化程度只实现了70%左右。但制鞋自动化是一种趋势,自动化对于运动鞋或休闲鞋的生产具有很强的适用性,且在大批量生产方面发挥了理想的作用,提高生产效率,省去大量用工成本,并弥补前期对相关设备的较多投入。时装鞋或者其他创意类鞋靴由于技术难度偏高难以进行自动化操作,同时这类鞋靴更新速度较快,适合多款少量生产,这样一来,自动化无法达到企业降低成本的期望。近几年,由于大数据和智能设备的发展,3D脚型扫描仪的研发和生产走出实验室,开始面向终端使得脚型数据采集更方便快捷。智能切割机、上胶机、智能针车和红外自动化的流水线都有了很明显的发展,使小批量生产和大规模生产都有了很大的可能性和空间。


浙江红蜻蜓鞋业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徐威表示,跟两年前相比,当前红蜻蜓的智能化生产主要取得了以下三点进步:一是设备智能化程度提高。随着技术的进步,设备更加先进,应对复杂工序的能力在提升,操作门槛也在逐步降低。二是流水线系统集成度增加。过去的智能化生产比较零散,只是在传统的流水线上引进几台智能设备,代替部分人工劳动,而实际的生产流程并没有发生质的改变,通过对流水线进行整体智能化改造升级,新建立的精益生产线,集成了标准化的设备,能够彻底改变原本的工作模式,从而使效率显著提升。三是流程标准化逐步建立。通过ERP系统的升级,逐步建立流程标准,生产的各个环节之间紧密衔接,流程更简单、高效。但是智能机器并不等同于万能,制鞋的某些工序尚不能实现智能制造、机器代人。制鞋工艺复杂,材料品种繁多,加之目前鞋子变化更新过快,鞋企制鞋单款单量少,智能机器未实现与之相应的灵敏度。智能制造更适用于大规模的生产,比如一款鞋做5万双或10万双。太个性化的鞋子,其大部分还是由人工解决制作问题。因此,完全实现智能制造还不能支撑浙江红蜻蜓鞋业股份有限公司的模式。   

 

广州翔友鞋业有限公司在制鞋自动化方面还是采取了观望的态度,何义总经理认为有些自动化设备,比如关于鞋成型的设备目前还不是很成熟,与公司的制鞋要求并不匹配,所以他表示打算等待一段时间,伺机而动。福建省晋江市陈埭登云鞋服有限公司开发经理王乐生同样表示,制鞋自动化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制鞋过程中,某几道工序可以通过智能机器操作,但实现全自动化则比较困难。据他了解,周边企业尚没有全自动化生产的案例。



■ 当劳动力成本上升时:一项比较权威的调查报告

面对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压力,制鞋企业的自动化之路逐渐提速,但是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大多数的企业对制鞋自动化仍然缺乏信心,因而采取了较为保守的其他措施。


记者从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中了解到,由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中心和英国海外发展研究所共同开展的并于2017年底发布的“推进经济转型——中国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和走出去调研”项目报告(这一项目对位于“珠三角”和“长三角”的规模以上外向型企业进行了深入的案例研究和广泛的问卷调查,涵盖了四个劳动密集型轻工制造业门类:服装、鞋类、玩具和家用电器)这样揭示到:为应对劳动力成本上升压力,一半以上的受访企业将技术升级作为降低劳动力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首选策略。然而,轻工制造业的自动化策略仍有局限性,包括自动化应用成本高、难以实现生产过程中必要环节的自动化等。有不少企业采取的策略则是加强对要素投入和产品加工过程中的成本控制,改变生产线或扩大市场。与另外三个行业的公司相比,鞋类企业更有可能因为劳动力成本上涨和其他挑战而搬迁到“珠三角”和“长三角”以外地区。中国鞋业面临着严峻挑战,推进生产机械化的难度较大。


报告称,目前有一部分外商独资和规模相对较大的企业选择迁往国外,而且越来越倾向搬迁到东南亚和非洲。数据显示,大型企业普遍比小型企业更有可能向海外扩张或转移生产线。自2010年以来,一些企业已陆续向低收入发展中国家转移产业。到目前为止,虽然“雁行”(转移企业)数量相对较少,但产业转移速度有所加快。东南亚国家仍然是最受欢迎的投资目的地。



■ 写在后面:

中国人口红利逐渐消失,人工成本必定一路看涨。与此同时,第三产业服务业取得了巨大成就,更多劳动力向该产业流动,所以在多重因素的作用下,作为传统制造业的制鞋业的未来发展难上加难。在这种环境下,自动化的改造成为制鞋企业克服用工问题的重要武器。然而,制鞋自动化的作用不止于解决企业的用工问题,它还提高了工作效率和产品品质的稳定性,对制鞋企业乃至整个行业意义重大。“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制鞋自动化、智能化的发展,让竞争力下降的企业继续生存,让密集劳动型的制鞋行业得以升级。

【返回】

About leather365.com - 关于皮革和制鞋网 - 联系方法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皮革和制鞋网©1997-2018   京ICP备16061808号-4 公安备案:110105005870

技术支持:快帮云